29.06.2014
導賞團 | 工作坊 | 講座 相片

快速連結:巴士夜遊 | 親子工作坊 | 攝影工作坊 | 長者工作坊 | 講座

 

巴士夜遊

「故說霓虹」
「從香港的街道文化到招牌的視覺語言」

要近距離探索城市裡的霓虹,最好的方法之一是乘坐雙層開蓬巴士在夜間穿梭鬧市。兩小時的探索霓虹巴士夜遊從尖沙咀出發,途經維多利亞港兩岸,穿梭於油尖旺、中環和灣仔的街道。兩團的巴士夜遊分別由不同的專家講者帶領,讓參加者從香港本土歷史、廣告設計及街道文化等不同角度認識霓虹。

「故說霓虹」巴士夜遊由香港歷史專家鄭寶鴻帶領,以香港早期街道的照片,對照霓虹招牌在城市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下的變遷,並通過沿途街道歷史的介紹,分享老香港的故事。參加者重溫回憶中的霓虹並與現況作對比之餘,亦思考香港獨有景觀的背後意義。

另一巴士夜遊活動「從香港的街道文化到招牌的視覺語言」是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譚智恆和郭斯恆帶領。講者以沿途的霓虹招牌作例子,介紹常用於霓虹招牌的字體設計、符號和其他視覺元素,並講解招牌的視覺語言和香港街道文化的轉變,從中探究招牌、建築物和香港城市空間的關係。

 


霓虹無界限

40多名視障人士參與了這次「霓虹無界限」巴士夜遊活動。透過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專業會員鄭昶權的講解,參加者認識霓虹招牌和香港城市發展的關係,並通過觸摸觸感圖和微型霓虹招牌,進一步了解霓虹招牌的結構和設計。他們隨後乘搭雙層開蓬巴士在鬧市夜色中探索霓虹。兩位口述影像員沿途導賞,繪聲繪色地描述油尖旺和灣仔區的霓虹招牌和街道,生活化的解說讓視障人士親身體驗霓虹城市的光影和聲音。這次活動在香港盲人輔導會和他們的義工支持下順利舉行。

 


City Hunt × 霓虹@香港 - 親子工作坊

小朋友在「City Hunt × 霓虹@香港 - 親子工作坊」透過角色扮演等遊戲及活動,認識霓虹招牌的製作過程及歷史。工作坊在五月的三個週末舉行,劇團Theatre Noir Foundation的導師以霓虹招牌及其商戶作故事的背景,教導小朋友如何創作完整的故事、說故事和表演的技巧等。小朋友學習運用肢體語言和表情外,亦親手設計和製作自己的招牌作道具。而為小朋友和家長而設的City Hunt 霓虹地圖則鼓勵一家大小一起尋找街上的霓虹招牌,發掘招牌背後的有趣故事。家長在最後一節工作坊跟孩子一起合作,挑選喜歡的霓虹招牌並創作自己的故事。工作坊在愉快的親子說故事表演下完滿結束。

下載City Hunt 霓虹地圖

 


霓虹光管的十年最後倒數 - 攝影工作坊

「霓虹光管的存活,似乎已經進入了最後倒數的十年。」攝影師劉清平說道。在「霓虹光管的十年最後倒數-攝影工作坊」,劉清平分享了他的攝影系列「垂直風景」的創作理念,講述香港獨有的垂直霓虹招牌的魅力。此外,劉清平亦講解在黑暗環境中拍攝霓虹招牌的技巧,如何捕捉它的泛光,更示範了4x5大片幅相機的操作。分享過後,參加者到佐敦街頭探索霓虹光景,並在劉清平的指導下,以攝影捕捉霓虹招牌入夜後的百態。

 


彩光年華 - 長者工作坊

在藝術家朱卓慧帶領下,四十多位長者參與了「彩光年華-長者工作坊」。朱卓慧向參加者講解霓虹招牌的基本設計,更指導他們利用熒光顏料繪製招牌圖案,設計屬於自己的霓虹招牌手提包。隨後,長者乘搭開蓬巴士在鬧市夜色中探索霓虹,從深水埗出發,途經旺角、油麻地及尖沙咀,近距離接觸閃爍的霓虹燈影,導賞團沿途介紹一些招牌的特色,與長者一同分享及回憶城市中的霓虹故事。這次活動得到鄰舍輔導會的支持。

 


「何解霓虹?」講座

配合NEONSIGNS.HK展覽從視覺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霓虹招牌的目的,座談會「何解霓虹?」首先由M+ 策展人Tobias Berger介紹NEONSIGNS.HK的展覽概念,接著由德國帕德博恩大學美國研究教授Christoph Ribbat從人文的角度闡述霓虹與人們和社區的關係。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譚智恆的研究則集中於香港街道文化與霓虹招牌的設計及字體之間的關係。最後,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俊雄博士主持下的小組討論,更邀得著名電影攝影師杜可風參與,並針對各人對我城霓虹獨有的特質及文化角色作分享探討,以揭示多樣的霓虹於我成標誌性的地位。